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Stanford d.school 「跨文化設計」課程

新產品/服務開發團隊設計研究

18位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校學生接受設計思考教育,在四川省綿陽市做「社會創新」專案

最後做了什麼: ArtBuddy 偏鄉兒童藝術治療服務輔導,Stanford d.school 跨文化設計課程
時間:2012/07
專案成員: Albert Chen, Raymond Chang, Sandra Hu, Michelle Lee

2012年3月,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PKU Stanford Center)正式開幕後,在兩校校友的支持下,Stanford d.school 第一次在同年暑假在中國開設「跨文化設計」課程,由Pamela J. Hinds,Michael Barry和Julie Stanford三位資深老師一起上這堂課。據說這是每年d.school 最花錢的課程之一,10位Stanford學生被空運到中國,和6個中國北大、清華學生共組專案團隊。在暑假期間,他們會先在北京大學接受一週密集的設計思考訓練課程,然後被派到四川綿陽駐點一個月,以各個中國的社會議題當主題。他們這堂課最後的作業是:運用設計思考來做出有社會意義的創新作品,以改善當地人民生活。


圖:學生作品發表/ 攝於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

工作坊結束後,他們搭了幾天火車,再轉小巴,終於來到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劉家鎮內的毛水村。這個在四川鄉下,之前是汶川震災的重災區鄉下,現在是這堂課學生的田野基地。

然而,這些學生當初沒預期到的是:到四川之後,沒有老師可以帶著他們做專案!因為這次課程橫跨北京,四川兩地。加上課程為期1個半月,指導教師都是因為d.school的關係才熱血義務幫忙的。他們在美國其實都有正常工作,不能全程在四川指導學生。

除此之外,四川鄉下方言盛行,即使是中國本土的學生,在四川鄉音嚴重的毛水村還是很難和他們用普通話溝通。(如果沒聽過四川話的話,可以去看<讓子彈飛>或是<武俠>的四川話版)

雖然Stanford 特地安排在綿陽市內的西南科技大學(SWUST)的老師協助接待,只放一群學生在四川鄉下自立自強好像也不是辦法。在這樣種種條件限制下,教學團隊決定向外找看看,是不是有能說中文又懂設計思考的團隊來協助他們。


圖:城鎮中心,四川省綿陽市劉家鎮

在台灣Stanford 校友的積極斡旋下,2012年7-8月,Pebbo願意派員協助教學工作。因此,我被派往中國四川綿陽、北京3次,(Pebbo的同事Albert執行長、Michelle和Sandra都有各來一次)協助這次這堂「跨文化設計課程」教學工作。在兩地工作的那幾天,我們提供這樣子的教學課程菜單
  • 舉辦訪談工作坊訓練學生田野調查能力 
  • Ÿ隨團下鄉,訪談四川鄉話夾雜普通話的村長和其他用戶(還Ÿ買鳳梨酥當作拜訪禮物,打通地方關係,幫助學生取得地方人士信任,以進行訪談 哈哈 另類國民外交) 
  • Ÿ放台灣人拍的「設計與思考紀錄片」機會教育他們,宣傳台灣在設計思考的投入和努力 
  • Ÿ指導學生發想新產品服務點子的商業模式 
  • Ÿ分享國外設計顧問公司的簡報製作方法和故事線原則,指導學生製做期末簡報 

圖:學生在西南科技大學(SWUST)提供的專案空間裡面分析用戶需求,發想設計提案


2012年7月10日早晨,終於到了期末簡報的時間,在未名湖北邊的北大斯坦福中心內,來了聚數十位觀眾一起參加期末簡報。其中一組作品為『Art Buddy』,他們選擇的主題是『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在最後的評審時間,這個新產品原型受到很大的好評。「這個服務太棒了,修正一下很有可能變成一個社會企業版的draw something, 造福更多偏鄉兒童」當天的評審,真格基金分析師高提雷說


影片:draw something: 一度在iOS和Android上最紅的app,
極盛時期有2000萬個下載次: 玩法很簡單-你話我猜,和朋友拚積分

到底怎麼做到的?在中國,『留守兒童』有點接近台灣隔代教養之概念,然而由於大陸幅員廣大,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父母們,一年只有春節回家的時間才見的到小孩。這些孩子平常被委託給親戚或祖父母照料。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每一天,高齡的爺爺奶奶或者委托照顧的親戚們又不一定能完全像爸爸媽媽一樣的細心照顧孩子。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很多問題,照顧親屬無法即時解決,卻因為這樣,埋下未來叛逆或學壞的遠因。

在毛水村的調查期間,學生發現的洞察是:這些國小的孩子們其實不缺和遠方父母的溝通管道。網吧,行動電話等服務都能滿足他們最基本的聯絡需求。然而,在這些5級城市之外鄉下長大的孩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不只是父母的照顧,還有「暸解這個世界的管道」。對於從來沒出過毛水村的他們來說,從到成都就好比從我們到從台北到美國一樣。(試想,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有這樣子的經歷吧?從小在桃園出生長大的我,一直很想有機會去台北。在台北求學4年後,一直很想出國)

在很多次的田野調查後,團隊們的設計觀點,從

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偏鄉孩子們更容易地和父母聯絡,得到更多的親子溝通

變成:

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偏鄉孩子們了解村子以外的世界,滿足他們在親子溝通外探索世界的需求

受到這個洞察啓發,專案團隊在多次的腦力激盪中選出一個點子。為什麼我們不能運用『筆友心靈導師』的方式來幫助小朋友呢,就好像20年前的筆友傳情一樣。

計劃拍板後,他們立刻用自己學校的人脈,用人人網和facebook招募中美兩地的同學的擔任筆友志工。在四川當地,他們同步和毛水村的小學老師一起上課,讓小朋友有機會寫信給在北京,清華或者Stanford就讀的哥哥姐姐們。

可是,他們第一版的原型遇到很大的問題:孩子們並不擅長以言語來表達自己,有些孩子甚至連字都寫不好。這個原型本來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可以和厲害的哥哥姐姐們聊天,卻因為易用性的關係沒辦法完全照劇本走。想要真正幫助當地孩子的他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呢?


圖:Art Buddy的第一版原型 使用情境想像

經過幾次測試後,團隊發現:寫信的做法對孩子來說行不通。因此,他們持續作田野觀察,希望能找到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設計機會點。在一次的美勞課中,他們發現原來小朋友對於繪畫有驚人的創造力,而且繪畫課是他們最輕鬆,最不填鴨式的課程,每個孩子上起來都非常快樂。如果能把把做美勞和探索外面世界結合,會怎麼樣呢?

因此,專案後期,他們再次改變了設計方向,把溝通的媒介從文字換成圖像。同時,和台灣不同,四川鄉下的小學老師很多還只有高中以上的學歷,甚至從來沒有接受過美術訓練。很多的當地老師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美勞課。因此,除了志工端的招募之外。他們也替當地的小學設計教案,指導小學老師教導簡單的美勞課程。

在課程的最後一周,他們試著把這個服務原型測試上線,短時間就吸引了40位北大、清華和史丹佛學生報名擔任『心靈導師』志工,在當地教師和西南科技大學的志工(SWUST)協助上傳、寄送下,小朋友們可以直接和幾千公里外的四川孩子們互相『通畫』,就好比社會企業版的draw something一樣。最後的測試結果相當成功,這個服務並獲得劉家鎮人民政府和毛水村長的高度支持。

圖:ArtBuddy的運作方式簡介,摘自其官方網站


圖:ART Buddy 的官網相片: 四川兒童正在努力畫畫,寄信給在遠方的心靈導師

在團隊離開後,Art buddy 這個網站仍然在四川當地作小規模的運作。如果有興趣加入報名志工的朋友,請上http://artbuddy.org 註冊擔任心靈導師

相關連結
Art Buddy 網站 http://artbuddy.org/?lang=zh
Stanford d.school 課程網頁 http://dschool.stanford.edu/crosscultural/index.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