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焦點訪談的迷思 Focus Group Folly


s圖:焦點訪談  Flicker c.c 授權

開始在設計顧問公司工作之後,我常有機會出席各式各樣的客戶提案會議,推銷我們的服務,幫公司爭取專案。在這樣一來一往的談判過程中,其中一項最困難的地方是和客戶證明「設計研究能幫助你變得更創新,傾聽客戶能找出好產品靈感」這件事情。過去,我們時常告訴客戶:「這種設計研究方法和傳統市場調查不同,能幫助您瞭解用戶的動機,生活和他的個人世界。在我們專案的操作經驗中,這樣的深度、人類學式的用戶調查中可以幫助我們和客戶一起找到新產品開發的創新靈感」


實際上,我認為這句話並不很易懂,特別是對於不是社會科學背景、或者是不曾瞭解的客戶來說,設計研究經常會被拿來和傳統市場調查手法混淆。在我過去一年多的經驗發現:不管從食品業、製造業、網路業到銀行業,對於客戶來說,似乎「掌握用戶洞察」這件事情 = 操作很多的焦點訪談。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雖然我們會強調我們平均會在一位用戶上花8-10個小時(從問卷設計,訪談籌備、招募受訪對象,到家訪談,到最後找出靈感這個過程)。但我總相信這樣子的解釋應該不夠。而如何幫助客戶區分「焦點訪談」和「設計研究」(如人類學訪談)的成效,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


直到最近,我重新翻了公司內的藏書,發現了這一本Albert Chen老大買的,由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Gerald Zaltman 出版的How Customers Think (中國譯:客戶如何思考),我才找到我自己認為很棒的答案,棒到讓我花一下午的時間特地翻譯它,和大家分享。

========================================================

焦點訪談的迷思 
翻譯自How Customers Think (中國譯:客戶如何思考)-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market. Harvard Business Scholl Press. 2003. Chapter 5: Interviewing the mind / brain p.121-124

越來越多的經理人和研究者都同意:焦點訪談時常被誤用,同時也被過度使用。然而,他們仍然持續用它來操作市場調查。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焦點訪談操作起來非常簡單,而且也不貴。


就像其他研究方法,焦點訪談在行銷學的研究工具箱內佔有一席之地。舉例來說,它能幫助我們暸解消費者是否對某個產品在設計上是否吸引人?容不容易上手?願不願意花錢買這一類的問題。 


然而,與一般人假設的情形相反,焦點訪談對於評估新產品點子,測試廣告概念,或評估品牌印象等創新提案中較為無效,也無法幫助經理人暸解效費者內心深層的想法和感受。

最令人困擾的爭議在於:焦點訪談缺乏如生態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理基礎來支持它。好消息是,團體治療(Group therapy)理論在學理基礎上和焦點訪談最為接近。但團體治療理論和焦點訪談在市場應用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團體治療施作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在訓練有素的治療師是否能把同一群人多次聚在一起小組討論,加上深度一對一的深度溝通。根據Valerie J. Janesick,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者指出,研究者能透過團體訪談和特定議題單獨深度訪談的技巧,幫助以4-5人構成的小組產生有意義的對話。

另外,Herbert Rubin和Irene Rubin兩位質性研究的前輩指出:焦點訪談不允許主持人建立信任,這卻是讓任何受訪者決定是否在訪談中分享具高度個人隱私的觀點和內心感受的必要條件。


質性研究專家Steven Taylor和Robert Bogdan更建議『焦點訪談只能在施測者對於人們的個人生活和價值觀不感興趣時使用』。這卻和好的行銷企劃原則抵觸 - 要讓產品訴求結合目標客戶的的個人生活形態和價值觀。


焦點訪談實際上與以下幾種學理基礎互相抵觸(作者文章結束前的最後摘要)


或許。焦點訪談最嚴重的限制,在於不容易找出用戶洞察,並難以瞭解這些洞察在社群間傳播時中的心智決策過程。在最好的情況下,一場焦點訪談能產出一系列的用戶回饋和想法,卻無法暸解這些點子最初如何產生,過程又是什麼 。


Robin Dunbar,利物浦生態科學中心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最佳的小組討論是由3個人組成。因此,最理想的焦點訪談應由1位主持人帶著2位,至多3位受訪者操作。『實際上一個理想的團隊討論是由4個人組成』。Robin的說法受到各學科領域的專家認可,根據此研究發現,要解決一個特定問題,不需要超過三位的特定領域專家,而第三位專家的邊際貢獻往往被證實出來並不大。這套方法已經被應用在醫藥和工程領域。以這樣的邏輯,任何一位用戶也是他們個人生活領域的專家,那一場專家聚會的焦點訪談,也不應超過4個人。

平均一位參與焦點訪談的受訪者能發言的『上限時間』往往只有10-12分鐘。敘事學的研究指出,陌生人在首次對話中,前10分鐘內很難達到有意義的深度對話。因此,在焦點訪談中,平均1位受訪者10分鐘的發言,並不能引起其他受訪者共鳴,進而產生有意義的對話討論,特別是議題和社會支配,被滿足的程度,隱私等相關時更是如此。

這樣子平均每人10分鐘的片面對話(有些時候還會有部分受訪者過度主導發言權的情形,壓縮其他人時間),讓做焦點訪談研究者難以得到超過文字表面意義上的收獲。就算這10分鐘都用戶在談同一件事,仍是如此。操作這樣子的研究,研究者最多只能得到許多不同版本的用戶報告,卻無法產生深度的消費者洞察,而這些洞察卻又是當初設定的重要研究目標。

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傳統的一對一深度訪談比焦點訪談更好。Abbie Griffin和 John R. Hauser,同時也是 <The voice of customer> 一書的作者指出:根據他們的實證研究發現,在8場1對1的深度訪中談,得到的用戶洞察和實施8場焦點訪談幾乎一樣多。即使就成本效益分析來看,1對1深度訪談比焦點訪談更經濟划算。

Abbie和John更指出,焦點訪談公司應當聘請多位分析師來詮釋相同一份訪談記錄或者影音資料。若只是派一群人躲在單面透視鏡背後是完全不夠的,也不能辨別出哪些是因為團體訪談的同儕壓力假訊息,哪些是真正值得記錄的消費者洞察。


閱讀完這篇後,我變得更瞭解未來可能可以怎麼和客戶說明焦點訪談和設計研究的不同。我認為焦點訪談本質並沒有錯,只是研究者必須要認清楚研究工具本身的功能和限制在哪裡。

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產品開發團隊在專案初期多用設計研究的手法接近消費者,發揮同理心,並且從這些調查出的用戶需求中找出新產品開發的靈感。在經過幾次的建造-測試-學習改善後,上市前再輔以焦點訪談來驗證這個產品的價格,易用性等問題。
這也是在某次客戶會議中我們曾經給過的建議!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到Amazon網站上去找這本書How Customers Think

引用文獻
Robert Morais, Principle at Weinman Schnee Morais Inc (New York) http://www.wsm-inc.com/





根據Wiki的資料,這位Gerald Zaltman曾出版了20本行銷領域的專書。1997年,他創辦了市調公司Olson Zaltman Associates(目前該公司總部設於匹茲堡,正常營運中,Salarydom.com網站上查到的新人年薪有40k-90k美元不等),是哈佛商學院在行銷領域的專家
以下是翻譯後的正文



圖 flicker CC授權 Heart


很多經理人使用「焦點訪談」來探索用戶在大腦或者內心世界的決策過程

儘管有許多爭議,焦點訪談仍然是行銷界中最受歡迎的研究方法(雖然使用頻率已有下降的趨勢)這些爭議一部分來自研究方法本質,另一部分則來自操作上的誤用。舉例來說,廣告專家Robert Morais曾警告:『千萬千萬別把焦點訪談當做決策的依據』;John R. Hauser,MIT史隆管理學院行銷學教授最近提到:『如果你有兩小時和8位用戶談5-10個主題,那麼每個人平均1個主題只分攤到1~2分鐘。你不太可能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挖到太深的東西』。實際上,一對一的訪談成本比焦點訪談低更多。為了回應眾多批評,部分焦點訪談主持人正在改進這套方法論,同時也教育市場上的客戶怎麼樣避免誤用這套方法。


焦點訪談對於評估新產品點子,測試廣告概念,或評估品牌印象等創新提案中較為無效,也無法幫助經理人暸解效費者內心深層的想法和感受 Gerald Zaltman (2003)
焦點訪談只能在施測者對於人們的個人生活和價值觀不感興趣時使用 Steven Taylor & Robert Bogdan (1998)

========================================================






Valerie J. Janesick 現任教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http://www.coedu.usf.edu/main/departments/edlead/janesick.html
Herbert Rubin和Irene Rubin為<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本書作者,目前任教於北伊利諾州大學http://www.amazon.com/Qualitative-Interviewing-Art-Hearing-Data/dp/1412978378
Steven Taylor和Robert Bogdan合著<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此本質性研究方法專書http://www.amazon.com/Introduction-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Steven/dp/0471168688
Robert Bogdan為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社會科學榮譽教授,著有多本質性研究專書 http://www.amazon.com/Robert-Bogdan/e/B001IXU8Z0
Abbie Griffin & John R. Hauser, 1993.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Marketing Science, INFORMS, vol. 12(1), pages 1-27. 此篇經典文章被引用超過1300次

Stanford d.school 「跨文化設計」課程

新產品/服務開發團隊設計研究

18位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校學生接受設計思考教育,在四川省綿陽市做「社會創新」專案

最後做了什麼: ArtBuddy 偏鄉兒童藝術治療服務輔導,Stanford d.school 跨文化設計課程
時間:2012/07
專案成員: Albert Chen, Raymond Chang, Sandra Hu, Michelle Lee

2012年3月,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PKU Stanford Center)正式開幕後,在兩校校友的支持下,Stanford d.school 第一次在同年暑假在中國開設「跨文化設計」課程,由Pamela J. Hinds,Michael Barry和Julie Stanford三位資深老師一起上這堂課。據說這是每年d.school 最花錢的課程之一,10位Stanford學生被空運到中國,和6個中國北大、清華學生共組專案團隊。在暑假期間,他們會先在北京大學接受一週密集的設計思考訓練課程,然後被派到四川綿陽駐點一個月,以各個中國的社會議題當主題。他們這堂課最後的作業是:運用設計思考來做出有社會意義的創新作品,以改善當地人民生活。


圖:學生作品發表/ 攝於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

工作坊結束後,他們搭了幾天火車,再轉小巴,終於來到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劉家鎮內的毛水村。這個在四川鄉下,之前是汶川震災的重災區鄉下,現在是這堂課學生的田野基地。

然而,這些學生當初沒預期到的是:到四川之後,沒有老師可以帶著他們做專案!因為這次課程橫跨北京,四川兩地。加上課程為期1個半月,指導教師都是因為d.school的關係才熱血義務幫忙的。他們在美國其實都有正常工作,不能全程在四川指導學生。

除此之外,四川鄉下方言盛行,即使是中國本土的學生,在四川鄉音嚴重的毛水村還是很難和他們用普通話溝通。(如果沒聽過四川話的話,可以去看<讓子彈飛>或是<武俠>的四川話版)

雖然Stanford 特地安排在綿陽市內的西南科技大學(SWUST)的老師協助接待,只放一群學生在四川鄉下自立自強好像也不是辦法。在這樣種種條件限制下,教學團隊決定向外找看看,是不是有能說中文又懂設計思考的團隊來協助他們。


圖:城鎮中心,四川省綿陽市劉家鎮

在台灣Stanford 校友的積極斡旋下,2012年7-8月,Pebbo願意派員協助教學工作。因此,我被派往中國四川綿陽、北京3次,(Pebbo的同事Albert執行長、Michelle和Sandra都有各來一次)協助這次這堂「跨文化設計課程」教學工作。在兩地工作的那幾天,我們提供這樣子的教學課程菜單
  • 舉辦訪談工作坊訓練學生田野調查能力 
  • Ÿ隨團下鄉,訪談四川鄉話夾雜普通話的村長和其他用戶(還Ÿ買鳳梨酥當作拜訪禮物,打通地方關係,幫助學生取得地方人士信任,以進行訪談 哈哈 另類國民外交) 
  • Ÿ放台灣人拍的「設計與思考紀錄片」機會教育他們,宣傳台灣在設計思考的投入和努力 
  • Ÿ指導學生發想新產品服務點子的商業模式 
  • Ÿ分享國外設計顧問公司的簡報製作方法和故事線原則,指導學生製做期末簡報 

圖:學生在西南科技大學(SWUST)提供的專案空間裡面分析用戶需求,發想設計提案


2012年7月10日早晨,終於到了期末簡報的時間,在未名湖北邊的北大斯坦福中心內,來了聚數十位觀眾一起參加期末簡報。其中一組作品為『Art Buddy』,他們選擇的主題是『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在最後的評審時間,這個新產品原型受到很大的好評。「這個服務太棒了,修正一下很有可能變成一個社會企業版的draw something, 造福更多偏鄉兒童」當天的評審,真格基金分析師高提雷說


影片:draw something: 一度在iOS和Android上最紅的app,
極盛時期有2000萬個下載次: 玩法很簡單-你話我猜,和朋友拚積分

到底怎麼做到的?在中國,『留守兒童』有點接近台灣隔代教養之概念,然而由於大陸幅員廣大,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父母們,一年只有春節回家的時間才見的到小孩。這些孩子平常被委託給親戚或祖父母照料。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每一天,高齡的爺爺奶奶或者委托照顧的親戚們又不一定能完全像爸爸媽媽一樣的細心照顧孩子。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很多問題,照顧親屬無法即時解決,卻因為這樣,埋下未來叛逆或學壞的遠因。

在毛水村的調查期間,學生發現的洞察是:這些國小的孩子們其實不缺和遠方父母的溝通管道。網吧,行動電話等服務都能滿足他們最基本的聯絡需求。然而,在這些5級城市之外鄉下長大的孩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不只是父母的照顧,還有「暸解這個世界的管道」。對於從來沒出過毛水村的他們來說,從到成都就好比從我們到從台北到美國一樣。(試想,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有這樣子的經歷吧?從小在桃園出生長大的我,一直很想有機會去台北。在台北求學4年後,一直很想出國)

在很多次的田野調查後,團隊們的設計觀點,從

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偏鄉孩子們更容易地和父母聯絡,得到更多的親子溝通

變成:

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偏鄉孩子們了解村子以外的世界,滿足他們在親子溝通外探索世界的需求

受到這個洞察啓發,專案團隊在多次的腦力激盪中選出一個點子。為什麼我們不能運用『筆友心靈導師』的方式來幫助小朋友呢,就好像20年前的筆友傳情一樣。

計劃拍板後,他們立刻用自己學校的人脈,用人人網和facebook招募中美兩地的同學的擔任筆友志工。在四川當地,他們同步和毛水村的小學老師一起上課,讓小朋友有機會寫信給在北京,清華或者Stanford就讀的哥哥姐姐們。

可是,他們第一版的原型遇到很大的問題:孩子們並不擅長以言語來表達自己,有些孩子甚至連字都寫不好。這個原型本來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可以和厲害的哥哥姐姐們聊天,卻因為易用性的關係沒辦法完全照劇本走。想要真正幫助當地孩子的他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呢?


圖:Art Buddy的第一版原型 使用情境想像

經過幾次測試後,團隊發現:寫信的做法對孩子來說行不通。因此,他們持續作田野觀察,希望能找到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設計機會點。在一次的美勞課中,他們發現原來小朋友對於繪畫有驚人的創造力,而且繪畫課是他們最輕鬆,最不填鴨式的課程,每個孩子上起來都非常快樂。如果能把把做美勞和探索外面世界結合,會怎麼樣呢?

因此,專案後期,他們再次改變了設計方向,把溝通的媒介從文字換成圖像。同時,和台灣不同,四川鄉下的小學老師很多還只有高中以上的學歷,甚至從來沒有接受過美術訓練。很多的當地老師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美勞課。因此,除了志工端的招募之外。他們也替當地的小學設計教案,指導小學老師教導簡單的美勞課程。

在課程的最後一周,他們試著把這個服務原型測試上線,短時間就吸引了40位北大、清華和史丹佛學生報名擔任『心靈導師』志工,在當地教師和西南科技大學的志工(SWUST)協助上傳、寄送下,小朋友們可以直接和幾千公里外的四川孩子們互相『通畫』,就好比社會企業版的draw something一樣。最後的測試結果相當成功,這個服務並獲得劉家鎮人民政府和毛水村長的高度支持。

圖:ArtBuddy的運作方式簡介,摘自其官方網站


圖:ART Buddy 的官網相片: 四川兒童正在努力畫畫,寄信給在遠方的心靈導師

在團隊離開後,Art buddy 這個網站仍然在四川當地作小規模的運作。如果有興趣加入報名志工的朋友,請上http://artbuddy.org 註冊擔任心靈導師

相關連結
Art Buddy 網站 http://artbuddy.org/?lang=zh
Stanford d.school 課程網頁 http://dschool.stanford.edu/crosscultural/index.html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李長榮化學工業網站2.0原型製作

設計思考網站開發專案

最後做了什麼: 辦4場設計思考工作坊,寫1份完整的網站需求規格書和設計提案

籌畫: Raymond Chang  創意總監: Willy Lin
專案成員: Owen Chen, 曾怡舜、趙卉屏、賴育婷、鍾岳容等
時間: 2011/06 - 2011/08

李長榮化學工業(1704)是台灣前幾大的化工廠,也是台大最早「創意設計」課程的主要贊助廠商,協助出錢出力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來台大教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後來間接促成了不一樣思考社(NTU design thinking club)的誕生。

在贊助很多很多次工作坊之後(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和d.taiwan在政治大學辦的6場工作坊),李長榮化工希望能真正運用設計思考來做些公司內的創新改變。2011年6月,在高層內部討論之後,決定用網站來試試看,當作第一個改造標的物。

過去,李長榮化工的網站較為生硬,風格與其他一般台灣的石化公司網頁沒有差太多。公司高層希望透過設計思考這套研究流程重新設計它,並將這個案子委託給當時的我。

圖: 李長榮集團首頁截圖

當時的挑戰是:怎麼樣透過這種新式開發流整,精確掌握網站設計的「客戶需求」,包括:

  • 內部需求:跨部門協調成本高,無既有專案團隊人力來完成,但是可以結合教育訓練組暫時的專案團隊
  • 外部需求:集團網站部門和子公司眾多,如何在多元意見和回饋中找出統一的視覺設計

在一周的研究之後,我們組了一個由設計師、開發者和課程籌劃講師組成的專案團隊。並把客戶端提供的近20位來自各單位的人力,依事業部、產品類別和子公司重要程度分為7組,分別給予不同的設計挑戰。在Hendrick的建議下,整個開發流程參考d.school的課程設計,把將專案拆成四期:

圖: project flow 手繪圖,拆成1+4期 (專案籌備與上圖四個)

0 專案籌備 專案開始前的準備

要做這樣子的設計思考專案開發,先要專屬的工作空間。在Stanford和Potsdam兩地的d.school,他們都投入很多資金打造特製的創意辦公室,因為一個常設的創新空間能激勵創意,產生良好的互動,並且讓專案進度可以一直累積下去。

那如果我們要執行這樣的專案,有專屬的創意空間變的超級重要。但是,客戶這邊的辦公室相當有限,若要只為這專案花錢裝潢嫌太麻煩,若要省錢只剩下地下室的廢棄空間。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我們該怎麼變出適合的專案空間呢?

在一陣子密集討論後,我們立刻決定自己動手改造地下室那個廢棄空間,用最精省的方法讓專案能做下去。為了快速學一些必備的基本室內設計知識,我們參考了Stanford d.school出版的<Make Space>這本書,學習創意空間必備的竅門:如桌椅務必不讓人久坐,創造可四處移動的白板、置物架等物件,和高聳的天花板等設計原則。接下來,我們去IKEA一毛不拔地學裝潢布置和色彩配置,卻到廈門街採採買便宜二手家具。施工階段部分外包,但省掉油漆的工錢,還請出會簡單木工的張老爸從桃園上來幫忙布置省工資(老爸謝謝你)。最後,我們成功地把裝潢成本控制在5萬以下!客戶和專案團隊都非常高興。

圖: 施工前的地下室,三年前還是書局,後來一直荒廢

圖: 施工後的專案空間-以紅白主題色調,
搭配IKEA和廈門街的便宜家具,打造創意空間

1教育訓練-設計思考工作坊

接下來,要讓每一個參與的客戶端員工都能學會設計思考。複製Stanford d.school的教學模式,我們舉辦1天的設計思考工作坊,主題刻意採用和網站無關的「重新設計人才招募體驗」,找來一些大學生當練習的目標用戶,讓客戶團隊體會這套產品開發流程。

圖: 設計思考工作坊的趣味原型創作-AKB49 故事版

2實戰工作坊-手繪網站原型創作

訓練之後,接下來要讓專案團隊玩真的。我們和李長榮化工的籌辦團隊策劃了一系列的深度用戶訪談。在2天的密集工作坊內,我們訪談董事長等高層,瞭解經營層對於公司形象,哲學和理念的規劃。我們外出訪談李長榮化工的上下游客戶,直接到他們的辦公室,甚至打開舊版首頁,直接讓客戶點擊,回饋最真實的心聲。比如說哪裡難用,哪些功能不需要,為什麼希望有某些功能,反應出怎麼樣的需求。

帶著滿滿記錄回來的專案小組,要馬上分析萃取用戶需求,並且在隔天馬上用手繪方式來創作自己負責的專區網頁。這個過程對於工程師來說非常痛苦,雖然有安排設計從旁輔助,他們上一次真正拿筆畫畫可能是10年以前的事,今天卻要拿彩色蠟筆自己把公司網站畫出來。這個看似無理取鬧的過程,卻是我們刻意安排的專案規劃之一。

圖: 網站首頁第一版原型,手繪的第一版


3實戰工作坊之二,提高解析度之剪貼原型

兩週之後,專案團隊再為李長榮化工舉辦『測試開發工作坊』。專案團隊帶著上次做出來的手繪網頁示意圖,直接和內部,外部的目標用護測試,搜集回饋後回來分享,並且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創作第二版原型。和上次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次我們準備了很多的報章雜誌,方便大家直接找出適合的圖片剪貼,一來激發團隊靈感,二來讓提升原型的解析度(resolution),讓原型看起來更接近真實的網站。

圖: 成堆雜誌和報紙堆,讓專案團隊協助客戶製作網站原型

圖: 網站首頁第二版原型,色紙+雜誌剪貼後的第二版



4測試後beta版製作

最後階段,我們謝謝李長榮化工20個專案團隊成員的付出和努力。接下來專案團隊把棒子扛回自己身上:我們把這段時間7組不同主題的網頁回饋進行彙整和分析。打開Photoshop和Illustrator,把專案團隊的剪貼原型,變成真正的設計提案。最後,這份資料未來會交接給專業的網站設計公司,把這些經過2個月設計思考專案的成果真正變成網站首頁

圖: 第三版原型,設計師將BETA版在Photoshop中開發完成,作為後來的設計提案


開發哲學-低成本開發,敏捷開發,快速獲得用戶回饋

前面有提到,我們故意讓不善美工的工程師拿起畫筆和剪刀,自己動手做剪貼做網頁。為什麼?根據(Frederick 2007; Buxton2007)的實證研究指出,在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早期,採用粗糙的原型如手繪插圖,拼裝樂高能產生典範性(paradigmatic change)的想法轉移,讓團隊更有創意,更不被現實考量所拘束。另一個對照組使用精密的原型如CAD插圖,精緻建築模型,只會讓團隊聚焦在細部修正和想法實際化,讓討論越來越聚焦在可行性上。因此,應用這個原則,在專案的早期,我們要讓團隊用粗糙的手繪插圖來激盪創意。經過慢慢修正,測試與搜集回饋後,在用更精細的原型制作方法來創作,把細節做的更美更好。

一般的設計開發流程並沒有前段這個『創意發想』的步驟,通常設計師和開發者通常希望把產品一次到位,做到最好後上市,這樣的方法本身沒有錯,卻有個很大的風險:若完成產品不符合需求,客戶通常會要求一改再改,對於設計師和客戶兩端都費時費力。用設計思考這種開發方法能有效彌補這個缺點 - 降低原型解析度,不需要一次到位,透過多次溝通降低失敗風險,並增加瞭解顧客需求的機會


圖:fail early and often 


這樣子的開發方法,其實國外早有大公司嘗試過,知名的投資機構Fidelity過去曾和Stanford d.school 用設計思考的方法改造網站首頁,讓整個網站更符合用戶需求,這篇經歷還被收錄在哈佛商業評論blog上。


美國富達投顧首頁 https://www.fidelity.com/

目前,這份完成的李長榮化工網站提案,仍在請設計公司開發建置中。

更多照片

專案團隊在衣架、木版搭成的移動式白板做腦力激盪

專案空間一角,利用過去的舊書架擺美工材料

 接近完工的專案空間: 
有廈門街撿回來的二手嘴唇沙發,只要5000元

用麻布袋噴漆製作的設計海報,提醒大家要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Make Space
Buxton, Bill. (2007).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Getting the Design Right and the Right Design.
Morgan Kaufmann.
Frederick, Matthew(2007), 101 Things I Learned in Architecture School, 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d.taiwan 企業設計思考工作坊籌辦

最後做了什麼: 2場給企業人士,教授等參加的設計思考工作坊。1場總籌,1場擔任教練
時間: 2011/03 - 2011/06

d.taiwan 其實是Pebbo設計顧問公司的前身(Pebbo也是我現在當打工仔的地方)。它沒有任何正式登記註冊文件,只有一群人聚在一起,在課程簡報上加上d.taiwan的logo,為了推廣設計思考成立的過渡組織。它很短命,只從2011年3月活到6月,後來團隊因為理念不同而漸漸解散。但來自政治大學的老師,學生,雄獅旅遊,華碩和宏碁電腦和李長榮化工的企業人士,和非營利組織design for change都來參加d.taiwan辦的兩場設計工作坊。


圖:工作坊的原型製作時間,大家搶道具

在d.taiwan 做工作坊籌辦人和創意教練這段時間,它是我變成學習設計思考的重要里程碑-學會自己籌辦像Stanford辦給他們商學院的『executive bootcamp』(商業週刊—9000美元的課程報導),如EMBA級的設計思考課程,並且可以自己訓練講師和小組引導教練! (簡直可以變成吳岳國文,文成升大學,搞個XX設計思考家教班也不錯 :P)

參加d.taiwan之前那時後的我,腦子內最在意的只有一件事:學完教練訓練後,自己還是不會教,更別說像IDEO的設計顧問一樣,運用設計思考和設計人類學研究方法幫客戶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如果要努力成為設計思考的NBA球員的話,就要從工作坊學生,變成擔任工作坊講師,最後才能成為工作坊幕後策展人


圖:來自清大服務科學所的同學在講台上講解設計思考

前言:2011年,史丹佛大學校友會和台大共同贊助了一堂『創意設計』課程。邀請史丹佛大學 d.school 來台灣教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工作坊,後來參與工作坊的其中9位學員成立了『台大不一樣思考社』 (NTU design thinking club) ,和政府與李謀偉文教基金會募款,邀請 d.school 教練再次來台灣訓練我們可以自己教別人。詳細記載在這個[2010起點:設計思考在台大]的網誌內

所以故事就這樣開始啦,在李長榮化工的李謀偉董事長和政治大學商學院老師的牽線贊助下,我和一個由台大社團朋友,清大服務科學所學生組成的專案團隊,自己訓練授課技巧。把這兩場工作坊做起來。



圖:我那時候帶的小組合照


這兩次工作坊結束之後,設計思考在企業界教育訓練的知名度很快地被傳開。雖然不一定有直接相關,後來國內某大電子廠也專程聘請Stanford d.school來台,訓練他們的內部團隊和種子教練。除了本來在小規模推廣設計思考的台大不一樣思考之外。台大,政大,清大EMBA,和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都開設了設計思考工作坊或相關課程。最後,李長榮化工投資了Pebbo顧問公司,希望在台灣複製IDEO的商業模式,做小規模的嘗試!

相關連結
d.taiwan 設計思考相關講義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esignthinkingrc/home/dt-workshop-ppt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傳統產業轉型輔導-日星鑄字行

總統、市長和外國貴客都來訪,卻苦無資源突破現狀的活版印刷活化石~

最後做了什麼: FB 粉絲團2個月增加3000人、籌畫並擔任日星小型博物館工作坊,有7篇主要媒體報導、立委出席致詞,獲得台北市文化局合辦補助
指導老師: 陳良治 執行成員: 張哲誠、宮恩培、顏宏霖
時間: 2012/02 - 2013/01

2013年故宮博物院委託日星鑄字行製作的
<朱熹集註>鉛活字排版,現藏於103陳列室

去年12月從郝龍斌市長接下傑出市民榮譽的張介冠先生,是全台灣最後一間活字印刷鑄字行『日星鑄字行』的負責人。就好比馬車被汽車取代,自從電腦印刷取代了活版印刷後,其他的鑄字行和印刷廠紛紛倒閉。然而,日星鑄字行卻保留了全台、甚至全世界唯一由書法寫下來的楷體鉛字字型;其擁有10多萬個銅模,超過100萬個各式鉛字,和大大小小的生產機具,並曾接受過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日本朝日新聞、英國BBC、卡達半島電視台等國內外各大媒體採訪。


圖: 活版印刷流程與介紹

1986年,電腦排版正式傳入臺灣,逐漸取代活版印刷成為最主要的印刷方法(速度較活版印刷快8-10倍,成本又比活版印刷便宜),接下來10年間,活版印刷廠和鉛字行面臨史上最大的倒閉潮。直至民國97年,日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的鉛字行(或稱鑄字行)後,逐漸受到媒體和社會關注。自該年起,上至總統、下到地方單位的科長等數十位官員相繼來訪日星,但政府對日星的實質保存投資仍然不見蹤影。對照對岸中國浙江省瑞安市在2010年將「木活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當時我們的政府卻沒什麼反應?


圖: 中國浙江省世界非物質遺產官方網頁:木活字印刷技术

求人不如先自救,全心想保留日星鑄字行的張老闆,在2011年找上了台大城鄉所的康旻傑老師,希望委託在社會上名聲不錯的城鄉所,協助推動保存工作。老師們一口答應,並把日星當作碩士班學生必修的實習課操作議題。

我和日星鑄字行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在「實習課」。到現在我仍然印象深刻,2012年1月10號,我坐在台大城鄉所的教室內,被老師「請」回台灣聽學弟妹期末簡報(實際上是一定得要),才能彌補我去交換學生半年中斷的學習進度。昨天才在仁川機場酒店過夜的我,滿腦子還是在以色列交換學生的回憶,一下子被拉回台灣,反差太大讓我一度覺得不真實到了極點。整場簡報就在這樣渾渾噩噩中度過,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日星」。就這樣,我決定選日星當下學期修課的主題。

從以色列回台灣的第一年,我過著3天上班工作,2天到學校修日星實習課的日子。在陳良治老師指導下,我和2個經營室內設計公司的同學宮恩培、顏宏霖一路走到最後,先做半年基礎研究,訪談相關從業人士,了解活版印刷產業,探討為什麼需要保存它。另外半年用高階實習課的名義做實質改善。在專案合作期間,我們妥善分工,他們發揮空間專長,我做研究企劃,他們把日星鑄字行從鐵工廠的室內布置,變得像小型博物館一樣!(歡迎去日星鑄字行參觀: 地址:103台灣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97巷13號,近台北車站後站)


圖: 空間改善對-地下室

我負責的部分則以研究企劃為主:如協助日星鑄字行經營facebook粉絲團、操作研究訪談以定義日星的文化價值,並負責籌辦「小型博物館打造」工作坊,並邀請字型專家中原商業設計林坤範教授、日星鑄字行張介冠和台大城鄉所陳良治等擔任講師、評審等等。

2012/11/6工作坊當天,台北下著大雨,卻不能澆熄25位年輕學生和平面設計師的熱情參與,在2天的活動中,他們學習活版印刷技術,並以鉛字為主題提出空間設計、文創商品和行銷企劃的提案:如有小組以「鉛、緣」的台語雙關做發想,結合台灣人喜愛到廟裡求姻緣的習俗,創作了「保安宮鉛字求籤」的鉛字籤詩作品。除了姚文智立委、簡余晏市議員專程出席致詞外,這次工作坊獲得聯合報、中國時報和中央社等單位來專程採訪,累積7篇媒體報導,並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合辦補助;

這次工作坊的成功,吸引了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文化事業後來密集邀請日星鑄字行展開合作,並且讓10多位年輕人願意加入日星鑄字行的志工團隊,讓這個傳統的老行業漸漸有了新的生機! Facebook粉絲團也在短短2個多月內增加了近3000位粉絲,到今天已經突破7500人。


相關連結

日星鑄字行網頁 http://rixingtypography.blogspot.tw/
日星鑄字行FB http://www.facebook.com/rixingtypefoundry?ref=hl
昔字.惜字.習字專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157
日星鑄字行輔導專案成果報告 https://www.dropbox.com/s/12goey0nruvilnr/Rixing01120.pdf
聯合報 <字得其樂>網站  http://www.wordiy.com/

公共電視台「鑄字人」紀錄片



說明: 2009-2011年初,日星鑄字行曾發起「復刻計畫」,希望透過志工招募來做到
1. 盤點各種大小、不同字型的所有字體銅模數量
2. 嘗試把日星內的「楷書」銅模復刻成為電腦字體 (雖然未來並未完全成功)

這段艱困但是別具意義的過程,公共電視台的紀錄片小組完整記錄下來。這部記錄片詳實紀錄了日星在和台大城鄉所合作前,對於保存這套工藝技術和漢字的努力


相關新聞報導




  1. 鑄字廠沒落博物館化找生機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1月17日 
  2. 日星鑄字行 細說鉛字故事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17日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2111800304.html
  3. 僅存鑄字行 盼政府文化保存 中央社╱2012年11月17日 
  4. 鑄字博物館 一字不漏傳技藝 聯合晚報 2012年11月17日 
  5. 全臺僅存鉛字鑄字行 日星傳承文化 軍聞社 2012年11月18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0e%2B%2BeJP7D3HGsxhDrckoWHY9T8wE35YzYYnWNHmdiJzAfMkNBT68BPu1nv4Qr9FrqIdi2vl053hAMguJo2YT0%3D
  6. 全臺僅存鉛字鑄字行盼轉型為工藝博物館 新網 2012年11月17日http://newnet.tw/Newsletter/News.aspx?Iinfo=4&iNumber=6135
  7. 台北僅存活版印刷 「日星」保留書法鉛字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7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1117/152543/%E5%8F%B0%E5%8C%97%E5%83%85%E5%AD%98%E6%B4%BB%E7%89%88%E5%8D%B0%E5%88%B7%E3%80%80%E3%80%8C%E6%97%A5%E6%98%9F%E3%80%8D%E4%BF%9D%E7%95%99%E6%9B%B8%E6%B3%95%E9%89%9B%E5%AD%97

更多照片


台大城鄉所期末報告: 台北市文化局第一科劉明興科長、

本所陳良治助理教授、賴士堯助理教授以及實踐大學兼任講師朱其銘擔任評審 



工作坊作品: 保安宮鉛字求籤

台灣人對於宗教信仰有深厚的情感,求籤文化更是不可抽離的一部分。
從此概念發想,為何麼鉛字不能結合籤詩呢

日星鑄字行 負責人 張介冠先生 

2009 馬英九總統參訪日星鑄字行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2010起點:設計思考在台大

起點:設計思考在台大

最後做了什麼: 協助籌辦Stanford在台大的第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和9個朋友一起創了台大不一樣思考社(NTU design thinking club)
時間: 2010/09

2010年9月,一向是台大學生查詢下學期台大課程網頁的熱門網頁,突然出現了一堂前所未有的新課程「創意設計」,由副校長湯明哲和前Google行銷業務總經理張成秀。課程開出的條件創下台大史上最嚴格之一:托福必須要95分以上,聽說要超過23分,而且必須交上履歷表和「創意提案」,以100字內容描述你/妳做過最有創意的事情





當時還住在永和,邊啃著文獻邊申請 

場景拉回永和市內一間陰暗的小房間,室內唯一的燈光是一盞鵝黃色的檯燈。我坐在電腦前,偶然看到這項有趣的新課程。心理又興奮,又是焦慮:太棒了,我想上這堂課,但我卻從來沒考過托福,怎麼辦!剛好之前在一場研討會上遇到張成秀老師,當下決定要主動提案,大膽向前,直接將CV和創意履歷寄過去。沒想到這個舉動,卻意外地替我開展了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第一扇窗!讓我當上這堂課的TA。 設計思考 三天的課程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與衝擊:課程結束後,我鼓起勇氣,在facebook上特地撰寫blog:「fail early, fail often, bias toward action, be human-centered是 設計思考 的三大核心理念:利用5個步驟empathy, define, ideation, prototype, story-telling改造彼此的mind-set,動手做,搞創新。」後來,在張成秀老師的鼓舞下,部分同學自發組team,在台大長興bot旁的咖啡店內,自發成立的「不一樣思考社」社團,並由李亭儀來帶領大家前進。


從推廣設計思考到舉辦訓練的「進階版工作坊」


在2010年10月社團成立之後,我們的初衷是在台灣大學推廣設計思考課程,並且嘗試自發性的翻譯教材,互相試教,互相練習,甚至能挑戰直接執行些小規模的計畫。後來卻在眾多貴人的幫忙、鼓舞下,轉變成後來的進階版工作坊。「為什麼我們不能再度邀請史丹佛的講師再來一次,幫我們訓練本土的教練呢?」就因為這個想法,我們撰寫中英文雙版的精美企畫書,寫信邀請 史丹佛設計學院(d.school)的幾位老師來台,努力募集贊助,並同時邀請包括校內的國企系、創創學程和領導學程等單位給予協助。


工作坊中會穿插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籌辦「進階版工作坊」外,我們在台大曾經舉辦過數次的內部訓練課程,實際解析 設計思考的各個步驟。在史丹佛學生Hendrick Lee的協助下,我們更邀請到Stanford創業與創造力中心主任,同時也是 一書的作者Tina Seeling來台大演講。數波招生說明會和網宣雖然在學期中才發出,卻還是創造報名過多,場場爆滿的佳績。


驚爆50天的社團重大危機:倒社或消失?


 就在一切看起來都上軌道的情況下,意想不到的衝擊降臨在我們身上: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因素,我們最大的贊助商決定臨時抽腿!第二個挑戰是:史丹佛教授Tina Seeling臨時取消所有亞洲行程,讓我們的在活動開始前的50天內,突然來此晴天霹靂,這下該怎麼辦才好?再兩周就是期末考了,我們要從哪裡募到新台幣50萬的贊助?萬一工作坊辦不起來,演講也沒了,我們怎麼對得起熱心報名的學生,對得起幫助過我們的國企系,創創學程和其他師長?


當下的失落感特大,超想海邊散步解憂鬱

為此,我們經過了好幾個不眠不休的夜晚,從下午討論到深夜,從深夜討論到日出,沒捷運還得搭計程車回家繼續skype,隔天早上再起來考試或討論報告。光電所幹部阿星笑者說:「自從加入NTU d.thinking club後,都沒有再認真做過實驗了」!由此可知任務的繁重。 在許多貴人的幫忙下,特別感謝李謀偉福聚教育基金會和立法院的協助,最後我們順利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20天內拉到新台幣40餘萬。金流沒問題後,才能放心開始認真準備workshop。然而,這時期末考周已經敲敲降臨,而我們的活動卻連皮毛都還沒有!

刻骨銘心卻值回票價的Advance Workshop


 在包括期末考周的三周內,我們完成了訓練新社員,清理場地,製作名牌,安排受訪者,與Stanford老師密切開會等等繁重工作。好不容易撐到了workshop開始前,上天還是開了我們一個小玩笑:所謂好事不成雙,壞事連環來,就連「接機」都會遇到麻煩,飛機硬是delay兩小時,弄得我們和Stanford的教練凌晨4點才抵達台北的旅館,回到家根本不用睡了,隔天還得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收拾場地,準備課程所需教材和活動。沒接機的李亭儀、Sherry和Tiffany也沒閒者,在小房間內排活動細流到凌晨4點。這對我們意志力和體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兩天一夜的workshop非常精彩,詳細內容我就不贅述了,在課程報告內都有精彩的圖文呈現。Stanford的老師傾囊相授,一一解答學生數已百計的問題,創造許多有趣的交流和互動。看著廣達和李長榮化工的副總也和我們一樣,傻傻站在台上教著d.thinking的五大步驟,一起犯錯,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同理心地圖: 從使用者身上找創新靈感,分析需求的一種工具

 「其實不管是IDEO的幾十個method card,或是Stanford d.school的五個步驟,重點都不在ppt或講義的內容或文字,而是一種擁抱創新,樂於接受失敗與挑戰的文化」這是廣達電腦的副總洪本展引述哈佛商學院對design thinking這套方法評論。回首過去,痛苦已經過去,對我們來說,留下的不只僅是美而已,而是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以人為本,行動力至上,擁抱創新與提早失敗!」 

 Here’s few things we want you to learn in this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Fail early, fail often,
Bias toward action,
Be human-centered. 

From Stanford d.school, 2010 

特別感謝當時的社團核心幹部李亭儀,黃稚晏,黃菁媺,陳俊傑,賀陳修,施欣妤,吳文琳,徐繼興;來自史丹佛大學的 Handrick Lee;以及義氣相挺的黃仕修、林保羅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曾經幫忙過的副校長湯明哲教授、國企系李吉仁教授,張成秀老師;創創學程陳良基主任、黃鐘揚老師;以及領導學程柯承恩教授等等貴人;還有贊助單位李謀偉福聚教育基金會,立法院等

另外,當初和我們一起創社其中四個女生李亭儀,黃稚晏,黃菁媺,施欣妤一起出版了一本書「史丹佛改造人生的創意課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5946
裡面收錄了從他們四個人生命歷程角度出發,寫的創社故事和教學內容,推薦大家去看!

參考連結

台大不一樣思考社官方網站  http://ntudt.org/
Stanford d.school 創意設計在台北  http://dschool.stanford.edu/blog/2010/10/19/%E4%BD%A0%E5%A5%BD%E8%A8%AD%E8%A8%88/